接受拔火罐時,我們有機會見到一些水珠凝結在罐壁裡面,有些治療師或中醫師就會解釋為「體內的濕氣被拔罐吸了出來」,其實這不是個正確的解釋,拔罐時罐壁出現水珠只是個物理現象,跟袪濕無關,拔罐可以袪濕的道理是另有所指。
拔罐時在罐壁見到水珠的現象,是由於冷熱溫差所造成的,當拔罐內的空氣被加熱,裡面的水份就會變成水蒸氣,當溫度下降時水蒸氣就會凝結成小水珠,附著在溫度較低的罐壁上,所以我們就會見到拔罐的內壁出現一層水氣,這些水氣並不是身體的「濕氣」。如果環境越潮濕,或者罐壁沒有完全抹乾,或者是用來引火的酒精棉球含的水份較多,都會令凝結在拔罐內壁的水氣增多。
中醫的拔罐療法可以袪濕,是由於拔罐時有開泄腠理、宣散表邪的解表作用,將位於身體表層的風寒濕邪運用中醫發散的治法驅散出來,達到中醫治病「八法」中的「汗法」目的。
當來自外界環境的風寒濕邪侵犯人體,途徑通常都由淺入深、由表入裡,先是干犯皮毛、經絡,再侵犯肌肉、臟腑。當病邪停留在皮毛、經絡等身體表層,中醫認為可以透過解表、發散的方法驅逐外邪,這種治法就是汗法。汗法並不一定要求見到出汗,中醫很多時所用的術語其實是想表達抽象的概念和屬性,並非單單是字面的意思,汗法所表達的是發散,經體表把病邪往外逃逸的治療策略。在拔火罐的過程中藉著熱力和吸力,有助開泄受病邪閉阻的腠理。如果是因為感受外界濕邪,濕困體表,出現身體困重、乏力、筋骨痠痛重墜的症狀,通過拔罐開泄腠理、發散表邪的作用,有助袪除體表之濕邪,改善疲勞,這就是拔罐袪濕的原理。
中醫的濕有「外濕」及「內濕」之分,外濕是指感受外界濕邪或飲食不節,內濕是指脾胃功能欠佳,運化失司而形成濕濁。若外界環境中的濕邪侵犯體表,拔火罐有一定的解表袪濕作用,至於由於飲食不節,或脾胃虛弱影響飲食運化而形成的濕阻問題,則可透過藥物治療改善。
加入普仁中醫診所Facebook專頁 (提供各類中醫藥知識及資訊) 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ages/%E6%99%AE%E4%BB%81%E4%B8%AD%E9%86%AB%E8%A8%BA%E6%89%80/328882390480286
Facebook 評論
healthyD 評論